生物科技公司慧观生物获近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武汉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慧观生物」) 完成近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由德迅投资独家投资,唯真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所获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技术及设备研发、样本检测平台搭建、人才建设以及工程样机的打磨。

「慧观生物」的核心业务是 基于高通量的光切片成像和类脑式AI图像增强及分析技术的原始创新, 为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病理诊断等领域提供病理仪、药筛仪等设备及样本检测服务。

通过售卖设备和提供样本检测服务,「慧观生物」获取了行业大量的权威临床数据,并持续不断优化慧观AI诊断、检测模型,从而构筑智能影像技术驱动的“慧观医药大数据平台”,帮助生物医药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当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2016年,海外回国的费鹏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建立实验室,开展高通量计算光学成像的研究。彼时,攻读博士学位的赵宇轩即加入课题组,开始了在三维动态光学显微成像方面的深入研究。

2022年3月,团队自主研发的光场调控光片显微技术和类脑式AI图像增强算法,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ethods《自然方法》上,该技术全面突破了现有三维荧光显微技术的性能极限,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显微成像领域,真正为药物研发、病理诊断带来全新方式。同年9月,赵宇轩与团队一起,创立了「慧观生物」,将实验室技术市场化。

*视频为“三维长时程活细胞超分辨显微成像”

依托光学专业背景,在实验室时期,赵宇轩等人所在的课题组已着手攻坚高端成像技术“卡脖子”难题。团队自研的创新光切片技术,能产生超薄百纳米光刀,性能位居全球前列。赵宇轩提到,这项光切片技术在活细胞、离体组织器官中,均有快速、高分辨、低光毒性、大视野等显著优势。“我们自主研发的高分辨光切显微成像技术,使我们得到的原始数据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有了优质的原始数据,接下来便是数据处理能力——类脑式AI图像增强及分析计算,即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点。

AI图像处理技术在当下已非罕见,「慧观生物」的创新性何在?

人脑会有不同的脑区,分别控制语言、推理、逻辑分析、直觉、视觉、身体协调等众多功能,各个脑区的协同合作使得我们可以完成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的动作。受此启发,「慧观生物」提出了一个“类脑式”的模型。

类脑式,即是将AI处理图像的技术进行功能化、机构化,把神经网络分成各个区域,负责不同的职能。“具体而言,将不同的AI模型应用于显微成像的各个环节中,AI模型之间共享信息,持续迭代,进而最终的成像效果会优于目前市面上所有。”赵宇轩介绍。

光切片成像技术+类脑式AI=生命科学领域的“万能”工具

「慧观生物」基于高通量的光切片成像和AI图像增强及分析的原始创新,衍生出两大核心产品:病理仪和药筛仪。赵宇轩将它们比作“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成像观测工具”,目前该“工具”面向生物医药中的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病理诊断及生物科研等方面实现场景落地。

在细胞治疗方面,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自2017年CAR-T疗法首获FDA批准以来,全球已经有8款CAR-T药物获批上市,这类细胞疗法为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突破。而其迅速发展的技术和市场的背后,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高副作用、实体瘤疗效、“天价”治疗费用等,这都限制着其普及应用。

基于此,「慧观生物」从CAR-T疗法切入,提供可预测疗效的解决方案。过往CAR-T治疗的流程是从患者体内将T细胞取出,经过特异化改造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进而观察疗效。上述传统方案往往需要2到3个月的观察周期,且考虑到肿瘤的特性,疗效会出现个体化差异,细胞在病体有机会产生副作用,导致患者花了上百万元的高昂治疗费用,却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根据「慧观生物」提供的解决方案,先从患者体内取出肿瘤细胞和T细胞,通过高通量三维成像技术,实时观测免疫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行为,再借助类脑式AI图像增强及分析技术,对所观测的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整合,得出免疫细胞功能和免疫微环境质量的评估报告。

“「慧观生物」能够通过‘AI+光切片成像’技术,实时地观测到肿瘤细胞和T细胞细胞器之间的互作,并立刻判断CAR-T疗法是否对特定的患者有效,而不用等到患者注射T细胞的2-3个月后。”赵宇轩表示。

而这样的评估分析可为医院端提供治疗建议,亦可指导药企进行产品研发,实现体外预筛及回输病体前预测。基于这样的技术逻辑,此技术路径还可应用于其他免疫细胞疗法中。

在药物研发方面,无论传统2D细胞模型,或是当前最接近人体的3D类器官模型,都普遍存在着观测数据不准确或是观测通量与培养通量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对此,「慧观生物」的“AI+光切片成像”技术作用于靶点发现和药效评估环节,其高通量、高分辨及高速的成像技术,以及样本训练AI模型,能快速精准地预测药效,解决类器官药筛通量难题,推动药物研发领域的变革。

在病理诊断领域,「慧观生物」的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可在数秒内以亚细胞分辨率,获取病理切片以及类器官等组织器官的完整三维空间结构和功能信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丰富的结构学、病理学、生物学信息。

赵宇轩特别提到,样本积累能持续训练「慧观生物」的AI模型,使其愈发精准,“我们想做一个药研或是病理领域的ChatGPT。当产品投入使用,它就会源源不断地采集数据,学习、训练、自纠、迭代”。

科技成果转化的通路:交叉学科背景、复合型人才团队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分析报告》统计,目前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的科技成果仅为其中的20%。

同样作为产学研项目,「慧观生物」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赵宇轩指出,光学成像领域的高校科研技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一个问题——公差。

“公差”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相关概念,在光学系统中则指代各项设计参数所允许的误差量。公差分析需要合理地分配光学、机械元件的加工、装调公差,使光学系统最终的成像质量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

而这项分析需要参与者具备大量的工程经验。为此团队建立之初,便引入数名经验丰富的光结构工程师。基于前期工程样机的打磨、交付经历,「慧观生物」已经完成了技术到产品从0到1的搭建,也积累了克服公差的能力,且产品研发进入了从1到100、批量化面向市场的阶段。

目前「慧观生物」核心团队由8名博士组成,其中4人有博士后经历。团队成员拥有“AI+光学”的符合背景,靠专业的复合型团队,目前「慧观生物」已向多家医院、高校及科研院所交付多台仪器及提供检测服务,目前已获得数百万元订单。

赵宇轩提到,希望能借助市场的力量,不断推动公司、技术商业化走向成熟,同时在科研方面不断打磨,保证自我造血能力。

“仪器和样本检测是「慧观生物」收集权威数据、训练AI模型的入口,最终「慧观生物」想要构筑行业前沿的 ‘医药大数据平台’,并得到广泛的行业应用。”赵宇轩表示。

投资人说

德迅投资执行董事付郝表示:在「慧观生物」成立之初、产品方向和团队构建尚未明确的时候,德迅投资就果断地出手,不仅迅速决策,完成了「慧观生物」的第一轮融资,还跟「慧观生物」的团队一起讨论市场需求和产品方向,共同完成了产品及团队从0到1的搭建。

“在一些技术密度的领域,帮助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部分。我们相信科技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科学家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也非常希望能够以多种形式,帮助科学家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你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

创业经验融资经验市场营销经营管理B2B创业B2C创业O2O创业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汽车制造智能设备物联网融资收购行业分析金融投资

工具导航 创业报告 创业标签 全部资讯

©2023  小白创业网,从零开始学创业!

联系我们: info@ponote.com

北京艾迪灵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京ICP备18013008号-5